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廉政视图 > 廉政视频 > 公益广告

【党史中的廉洁萍乡】龚全珍的廉洁故事

发布日期:2021-09-03来源: 莲花县纪委作者: 李小斌、贺璁、艾娟阅读次数:字体:[  ]背景颜色:

龚全珍的廉洁故事


龚全珍,1923年12月出生,山东烟台人,中共党员,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。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、江西省萍乡市南陂小学原校长。曾荣获“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”、“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”、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最美奋斗者”等荣誉称号。


扎根基层——“我只要有书教”

1957年8月,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,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。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,相随而归。那一年,她34岁。

刚回到莲花时,生活条件十分简陋,他们连基本的蚊帐、被套都是向亲戚朋友借布票去买的。龚全珍不习惯吃辣椒,听不懂当地话,但她努力适应当地生活,从不以“将军夫人”自居,更不会借此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。

龚全珍大学毕业后,曾在新疆军区子弟学校任教。到沿背村后,她一开始没有工作,很不习惯。龚全珍没有依靠丈夫,而是自己打听到有山区学校急缺老师后,步行20多公里到县文教局毛遂自荐。县里安排她到九都中学任教,这是一所新办学校,条件极差,离家又远。龚全珍没有一丝迟疑,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上班了。后来,县文教局想调她到南陂小学当校长,担心她不愿意从中学调到小学。在征求她的意见时,龚全珍笑着说:“我只要有书教,能和孩子们在一起,中学小学都一样。”在南陂小学,龚全珍每个星期一很早就到学校,星期六晚上才回家,平时吃住在学校,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,一待就是13年。


艰苦朴素——“我选择了物质生活简陋而精神生活充实的路”

龚全珍在日记里写道:“我选择了物质生活简陋而精神生活充实的路,而且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底。因为我是共产党员,是人民的公仆。”

在生活中,龚全珍一直保留着艰苦朴素的习惯,对自己近乎苛刻吝啬。从新疆回到莲花后,甘祖昌将军把每月330元工资中的大部分用来支援家乡建设,龚全珍全力配合,还把自己的工资也交由丈夫支配。到莲花的最初几年,她和孩子们没有做过新衣服,甘家子女上学被同学嘲笑穿着破洞衣服成了“家常便饭”。乡亲们说,这么多年很少看见龚全珍买过新衣服,没见过她吃高档营养品。

在莲花农村几十年,没有人记得龚全珍去了多少地方、做了多少报告、帮助过多少人,但大家都对她“从不要一分钱报酬,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,就着白开水当午饭”印象深刻。据三板桥乡组织委员李严琴回忆,2013年的一天,龚全珍到乡里讲课,中午11点半才下课,龚全珍坚决不吃乡里提供的午餐,要坐公交车回家吃。那天天气很热,乡里不放心90岁的老人坐公交车,谎称下午有人回县城开会,饭后可以搭顺路车,龚全珍才留下,破例吃了一顿工作餐。


无私奉献——“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”

龚全珍被家人们戏称为“铁算盘”,可在帮助他人时她却毫不吝啬、慷慨大方。

甘祖昌离世后,龚全珍曾在莲花县幸福院度过5年。在院里,她从不把自己当作被照顾的对象,而是主动帮忙打扫卫生、照顾他人,并用自己的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。院里有个12岁的女孩谢小英,因家境贫寒只读两年书就辍学给人做保姆;还有一名院友老刘的孩子刘海青,学汉字拼音总学不会。龚全珍知道这些情况后,就自己掏钱买来课本、文具,辅导他们读书。后来,她索性将院里的孩子都组织起来,办起了幸福学习小组。

2011年,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成立了“龚全珍工作室”。已经88岁的龚全珍,只要身体情况允许,几乎每周都会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,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。社区党员刘青松体弱多病、家境贫寒,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,并多次上门看望,捐款捐物。

龚全珍每月工资不高,但近年来她捐赠资助困难家庭、困难户达10万余元,受助家庭30余户,受助者100余名。她还创立了“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”,募集资金90余万元,帮助贫困群众上千名。汶川地震、新冠肺炎疫情……她把一笔笔特殊党费上交组织。她说:“工资是国家给的,除了基本生活费用外,都要拿去帮助有需要的人。我虽然能力有限,但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!”


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,龚全珍始终坚守信仰,履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。她的身上生动地展示了信仰的力量、精神的力量、道德的力量。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弘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作风,践行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。全市党员干部都应该像龚全珍那样,时刻牢记党员身份,不断强化党员意识,始终保持党员本色,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奋勇前行、敢于担当,不负时代、不负人民。


参考资料:人民网《龚全珍 为民务实清廉的榜样》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《本色——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的故事》


(供稿 | 李小斌、贺璁、艾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