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北宋黄河堤坝屡修屡溃的“河工贪墨案”,到清代工部营造司的“料银分肥”潜规则,工程建设领域资金流量大、资源调配广、项目周期长、涉及利益主体众多,始终是国家治理的痢疾。
近年来,工程腐败案件频发,每一次曝光都让人瞠目结舌。在一些省份的交通系统中,腐败链条环环相扣,从招投标环节的“陪标围猎”,到施工阶段的“虚增土方”,再到验收时的“签字分红”,腐败之手无孔不入,这些附着在脚手架上的黑色利益,正在吞噬着现代化建设的根基。因此守护好钢筋水泥中的清廉基因,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。
破解工程腐败困局需要重构监管生态。面对工程领域腐败的严峻形势,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勇于担当,严打腐败“黑手”。一方面,可以借鉴苏州推行的“行贿人黑名单”制度,将涉事企业永久逐出本地市场,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。另一方面,要积极探索科技反腐的新路径,如雄安新区建设的“区块链+工程审计”平台,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让每吨钢材、每方混凝土都留下不可篡改的数据指纹,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。
另外,工程建设领域反腐败需构建“防、控、惩”全链条治理体系,以科技赋能破解隐蔽性腐败,用制度创新压缩权力寻租空间,深化一案一通报、一案一警示,加大通报曝光力度,发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,提高干部纪法意识,形成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立体防线。
工程建设的钢筋水泥中,必须浇筑清廉的基因。纪检监察机关要以铁的纪律、严明的制度、创新的方法,坚决打赢工程领域反腐败斗争这场硬仗,以实际行动共筑现代化清廉基石。